本文目录
历史上泄露天机的人有袁天罡、刘伯温,他们的结局如何朱元璋为人心狠手辣,为何对"算命先生"如此敬重大明开国元勋中哪些人谋略堪比诸葛亮,武力堪比五虎将袁天罡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算命先生,没有之一。找他算命的,非富即贵,据说他能根据风声风向算命,而且精准度惊人,所以前来找他算命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找他算过命。袁天罡先给武元爽、武元庆算了一挂,说是能当上三品大官;又给武则天的姐姐武顺算了一挂,说是大富大贵,但命中克夫;后来保姆抱来了两岁左右的武则天,谎称是男孩,袁天罡看了后,大为惊讶,说这个小孩有天子之相,但男孩只会早夭,女孩方能做天子。
房玄龄跟李审素也来找袁天罡算命,先给李审肃算了一挂,说他以后只能做五品官。后再给房玄龄算命,说他可官至宰相,李审素若想升官,还需指望房玄龄提携。李审肃不以为然,当时他和房玄龄混的都不咋地。
十年后,房玄龄果然当上了宰相,李审肃还是原地踏步。后来,唐高宗听说了此事,决定给袁天罡个面子,追赠李审肃为五品谏议大夫。
袁天罡预感到,自己的预言已经影响政治了,长此以往,自己必将卷入政治漩涡中不能自拔。于是决定告老还乡了,不久就死在火井县令的任期上。
袁天罡最为著名的,还是其与李淳风合作的《推背图》,据说此图不仅预测了后代诸多历史大事件,如安史之乱、靖康之耻、鸦片战争,还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富强。
再说刘伯温。
刘伯温其实是个谋臣,以谋略见长,并不会算命,但民间传说却把他塑造成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大预言家。
刘伯温最为著名的便是《烧饼歌》,与《推背图》齐名。传说朱元璋正在皇宫里吃烧饼,刚刚咬了一口,太监上报刘伯温觐见,朱元璋想测试一下刘伯温预测能力,于是用碗将烧饼盖住,然后让刘伯温上殿。
朱元璋问刘伯温,碗中何物,刘伯温掐指一算,算出来是咬了一口的烧饼。然后朱元璋又问大明王朝基业如何?刘伯温说,泄露天机,要遭天谴,恳请陛下免死。朱元璋赐了他免死金牌,刘伯温这才放心,于是做了三首预言诗歌。
此三首预言,不仅预言了靖难之役、土木之变、李自成起兵,甚至连清朝入关也一并预测出来。其实说到底,不论是《推背图》还是《烧饼歌》,都是后世别有用心的人杜撰的,刘伯温和袁天罡只不过冠个名而已,哪有什么预言家!
刘伯温的结局令人感叹。刘伯温得了一场大病,朱元璋为表示慰问,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他看病,刘伯温吃了太医亲手熬制的药后,不仅没有好,而且加重了。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已经心生猜忌,之所以让胡惟庸来探望,无非是来看看自己什么时候死。
于是,刘伯温拒绝治疗,不久病逝。
朱元璋为人心狠手辣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却对一类人从头至尾都是非常的尊敬。这一类人在古代叫做相士,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算命先生。那为什么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会对一个民间的算命先生存有这么高的敬意呢,这一切都要从他进入军营开始说起。
其实哪一个小孩子不是天真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也不例外,只不过天灾加上人祸让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因为元朝人残暴的统治,他被分为最低贱的那一类人,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配拥有,这样的人对当时的世界还会抱有善意吗?加上自己的父亲时候连给自己父亲安葬都不能体面,自己被逼无奈做了和尚之后,又连饭都吃不上,开始自己的乞丐生活,这样的人经历了太多,也游历了太多的地方,他比谁都明的世间的险恶。所以对他后来屠杀自己的臣子那些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做乞丐的时候,收到了自己发小汤和他邀请去了军营之中。这可比流浪生活好太多了,到了军营之后,他也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头脑,不仅是在军事战略方面有很高的天才,每次出征的时候他也是第1个冲在前面,很快他就受到了自己上级的重视。
因为处在一个朝代的末年时,社会总是非常混乱的一个派别与另一个派别的争斗是很正常的,朱元璋所在的军队,就有另一个割据势力发生过矛盾,也就是他在另一个割据势力首领的手里救回了自己的上司,但也因此,他受到了上司的猜疑,就因为他的名气大过了自己,所以他的上司,不能再容忍他,继续留在自己的身边。这一次又一次面临走投无路的他,选择了自己最信任的24位士兵和自己一起离开这个军营。虽然自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小乞丐,但是对于未来的路,他还是很慌的。
在自己离开的路上,他看到了路边的一个算命先生,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的,就上去给自己算了一卦,先生让他在纸上写下一个字,他便写下布帛的帛字。本来在自己还没有写字的时候,他看算命先生看自己的眼神,就有点奇怪,在自己写完字之后,算命先生更是露出了一种非常震惊的表情。他多次询问算命先生自己以后的命运,但是算命先生自始至终都是惊讶的没有说出过一个字,他感到无奈,正要走的时候先生突然冲他跪下说,你以后一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自己也是被对方说得一头雾水,但是等到他找到了一个客栈住下来仔细想的时候,竟然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算命先生会做出那样的反应。
他写的那个字,上面不就是皇帝的头下面不就是皇帝的尾吗?难道自己以后会做皇帝?对于算命先生这样说虽然他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但最终都是给对前途迷茫的他一点指点,他也坚信自己以后一定会成就一番的。后来的他真的成了算命先生所预言的那样,他也成为了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将军谋士一个都不放过。
但是唯独因为算命先生的那句话,让他对天下的算命先生都非常的尊敬,他认为如果当时没有那个算命先生,给自己的指点与肯定也肯定不会有现在的自己。还曾经诏令天下要找到那位给自己算命的先生,只是这位先生,也许注定了朱元璋与这位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朱元璋始终没有找到这位曾经给他算命的先生。
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这是一句根据演义小说来的俗语,但是正史中的刘基刘伯温,却是个一本正经的饱学鸿儒,是不搞什么打卦算命之类的旁门左道的。要是真比历史贡献,刘伯温无疑要远胜诸葛亮,因为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打下了江山,恢复了汉官威仪,而诸葛亮鞠躬尽瘁劳碌半生,基本把季汉家底打空了,也没有恢复大汉江山。
可是反过来说,刘伯温在大明朝廷的地位却又远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是大汉丞相兼司隶校尉、领益州牧、武乡侯,而刘伯温却只是御史中丞、诚意伯,每天战战兢兢过日子,最后死得不明不白——据说是朱元璋放任胡惟庸,把刘伯温毒死了。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大明开国元勋中,三位谋士的谋略和地位相加,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同时,大明也不缺乏名将勇将甚至帅才,要从大明开国将帅中评选出五虎上将,还真有些难度——武勇和功绩超过季汉五虎上将、可以入选的人太多了。
朱元璋身边三位重要谋士,是否胜过诸葛亮一筹?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学士朱升这短短九个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却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和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小。
也正是靠着这九个字,朱元璋稳扎稳打,小步快走,在不引起元朝过度重视的情况下闷声发大财。积攒够足够的资本后,朱元璋亮出宝剑,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然后在与元军的角逐中最终胜出,建立了“远迈汉唐”的大明帝国。
朱升替朱元璋制定了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是需要有人执行的,这时候就看出李善长的作用了:“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读者诸君看《明史》对李善长的评语很眼熟吧?眼熟就对了,因为《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语,就跟这段话差不多,只不过李善长的作用好像更大一些。
如果说谁是大明帝国的萧何,那么这个人不是刘伯温,而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
刘伯温的作用,似乎更像陈平——比张良好像稍微逊色一些,因为张良跟主公的关系更密切,而且结局也更好。
李善长每年的禄米是四千石,刘伯温只有二百四十石,那还是因为刘伯温只是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跟李善长的地位,差得很远呢。
刘伯温的功绩就不用提了,这一点读者诸君知道的更清楚。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朱升李善长刘伯温三个人加起来,是不是比诸葛亮更胜一筹?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的武功和战绩,能否胜过关羽张飞和赵云?
要是评选大明开国五虎上将,有两个人是不需要争论的,那就是大明名将双子星徐达常遇春,这两个人比起关羽张飞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谋略。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刘备称帝后不设大将军大司马一职,那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位置只能属于威震华夏的关羽关云长,所以马超只能当骠骑将军,张飞只能做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这二位都没有挂名大司马。
徐达徐天德“长身高颧,刚毅武勇”,相貌上应该不输于关羽关云长,而徐达的功绩,那可比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要大的多了。像水淹七军那样的歼灭战,徐达至少打过五次,连一向不怎么喜欢夸人的朱元璋,也挑不出徐达的毛病:“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战功(或许还有人品)比关羽毫不逊色,常遇春则可能比张飞还勇猛:“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常遇春一生未逢一败,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其勇悍程度,似乎更在张飞张益德之上。
大明开国五虎上将,徐达常遇春占去了两个名额,还有一个虎威将军赵子龙的名分,也只能加在一个人头上: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那是演义小说,傅友德七战七捷横扫北元,则是正史记载。
傅友德比赵云更受重视:“太祖制《平西蜀文》,盛称友德功为第一”。傅友德的官职爵位也比赵云高,一开始是食禄一千五百石的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颍川侯,后来更是进位食禄三千石的颖国公。
但是傅友德也比赵云不幸:赵云两次当众顶撞刘备,刘备不管生不生气,都不批评赵云。傅友德想多要点田地(估计是跟王翦学的),但是他忘了朱元璋不是秦始皇,一向比较“节俭”的朱元璋急眼了:“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
朱元璋逼死了傅友德父子,这事儿做得不漂亮,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国难思良将,又追封傅友德为丽江王,谥号“武靖”。
现在问题来了:大明开国名将如云,五虎上将剩下的两个名额给谁?
大明开国,名将如云,可能随便拉出一个来,就能胜过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和江表十二虎臣,优中选优,这五虎上将剩下的两个名额给谁呢?咱们按照《明史》给大明武将的排序,有以下几个人有资格入选: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冯胜、廖永忠、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朱亮祖、周德兴、蓝玉……至少有二三十位封公封侯的名将,都应该名垂青史。
一提起黄忠马超,咱们忽然来了灵感:找一个最老的和一个人品最差的不就行了吗?
要说起善始善终的明朝老黄忠,那当然非汤和莫属:“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朱元璋跟汤和那是真感情,可不像演义小说和某年弯月抹黑的那样刻薄寡恩,连清朝人修《明史》,也对朱元璋与汤和的发小友谊不吝笔墨:“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马超在演义里是个忠臣孝子,在正史中却是坑死马腾马休马铁的始作俑者,而且还跟父亲的仇人韩遂结成了同盟,并对韩遂表示:“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那么大明开国之初战功极大而又人品极差的名将是谁呢?这个读者诸君都知道,是“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的太子太傅、凉国公蓝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
急眼了连自己的关隘都敢打,皇帝的钦差也不放在他眼里,元朝皇帝的妃子,朱元璋都不好意动,他却敢动手动脚,读者诸君请想想看,蓝玉是不是有点马超马孟起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