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李煜和赵匡胤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李煜和赵匡胤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呢历史上赵匡胤和李煜之间的JQ证据赵匡胤志在天下,心胸宽广,宽厚仁义,对臣服之人必不会赶尽杀绝,个人认为他是对归降的南唐国主采取怀柔政策以揽民心。而李煜对太祖虽有亡国之恨,对他的人品和行事风格还是认可的,二人以君臣相称,言辞不是没有忌惮,不过李煜一介流连于风月音律的词人对宋太祖哪能构成什么威胁,故私下交流会比较多吧。
关于对赵匡胤性格的描述后世记载甚多,可参考赵匡胤_百度百科
后主的也一并附上李煜_百度百科
两人的前半生一个戎马争逐,一个偏安一隅,交集不多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两人的记载:
《宋史·太祖本纪》
(建隆二年)八月壬辰朔,不视朝。壬寅,诏诸大辟所属州军决判。甲辰,南唐主李璟死,子煜嗣,遣使请追尊帝号,从之。
九月壬戌朔,不御殿。南唐遣使来进金银、缯彩。甲子,契丹解利来降。荆南节度使高保勖遣其弟保寅来朝。戊子,遣使南唐赙祭。
冬十月癸巳,南唐遣其臣韩熙载、田霖来会皇太后葬。丙申,遣枢密承旨王仁瞻赐南唐礼物。
(建隆三年三月)乙亥,遣使赐南唐主生辰礼物。
秋七月庚申,南唐遣其臣翟如璧谢赐生辰礼,贡金银、锦绮千万。壬戌,放南唐降卒弱者数千人归国。
(十一月)丙寅,南唐遣其臣顾彝来朝。壬午,赐南唐建隆四年历。
(乾德元年十二月)已巳,南唐主上表乞呼名,诏不允。
(开宝四年)十一月癸巳朔,南唐遣其弟李从善,吴越国王遣其子惟睿,以郊祀来朝贡。南唐主煜表乞去国号呼名,从之。
(开宝七年)九月癸亥,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军战棹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颍州团练使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将兵十万出荆南,以伐江南。将行,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丁卯,以知制诰李穆为江南国信使。
(开宝)九年春正月辛未,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壬申,大赦,减死罪一等。乙亥,封李煜为违命侯,子弟臣僚班爵有差。
赵匡胤《谕李煜朝觐诏》
敕李煜。尔事我大朝,素坚臣节,望日展倾输之礼,颇尽恭虔。凝旒推待遇之恩,每从优异。金石之心诚虽固,丹青之怀抱未伸,将欲弭中外之间言,莫若敦君臣之厚契。苟非会面,何以宣心。是用专遣廷臣,往谕朕旨,当体诚意。暂觐阙庭,伫俟来仪,以慰延望。
李煜《即位上宋太祖表》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因非虚词,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
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箓,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员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扆。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论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李煜《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
昨因先皇临御,问臣颇有旧人相伴否。臣即乞徐元楀。元楀方在幼年,于笺表素不谙习,后来因出外,问得刘鋹,曾乞得广南旧人洪侃。今来,已蒙遣到徐元楀。其潘慎修更不敢陈乞。所有表章,臣勉励躬亲。臣亡国残骸,死亡无日,岂敢别生侥觊,干挠天听?只虑章奏之间,有失恭慎。伏望睿慈,察臣素心。
宋·刘斧《翰府名谈》
江南李主一目重瞳,务长夜之饮,内日给酒三石,艺祖(赵匡胤)敕不与酒,奏曰:“不然,何计使之度日?”遂复给之。李主姿貌绝美,艺祖曰:“公非贵貌也,乃一翰林学士耳。”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开宝八年十一月,江南平,留汴水以待李国主舟行。盛寒,河流浅涸,诏所在为坝闸,潴水以过舟。官吏击冻,督役稍稽,则皆何校,甚者劾皋,以次被罚,州县官降敕而杖之者,凡十余人。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zhihu/question/20749037/answer/338906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煜和赵匡胤两人,一文一武,李煜诗词做的很不错,被大家认为一代“词帝”,可是不适合当皇帝!赵匡胤是一代雄主,统一天下为自己的志向,他做到了,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五国十代那个动乱时期,注定了两人有所碰撞!
开始两个人是敌人,赵匡胤是要统一天下的,当时的南唐李后主李煜也不是一味的忍让的!宋朝国力比南唐强,李煜就上表称臣,去皇帝封号,奉宋朝为正主!
赵匡胤两次邀请李煜来京城,李煜不傻啊,去了还能回来吗,所以找个理由不去,当然顺便让人送了很多礼物给赵匡胤,就是想平息赵匡胤的怒火!
后来宋朝大军南下攻击南唐,李煜也是抵抗过一阵的,可是实力悬殊,还是输了,李煜出城投降,赵匡胤灭掉了南唐对李煜还是不错的!
赵匡胤把李煜安顿在汴梁开封,封他为违命侯,虽说有点讽刺的成分,可待遇还是不错的,保证了礼物衣食无忧!赵匡胤还邀请过李煜进宫喝酒,赵匡胤知道他写词写的不错,就要他当众写了诗词,李煜也写了,确实写的不错,赵匡胤称赞了他,不过转身就对臣子说,李煜如果把写诗的功夫用到治理国家上,南唐就不会灭亡了,告诫自己的子孙不要沉迷艺术,只是后来的宋徽宗就是沉迷艺术不理政事,北宋灭亡了,不过宋徽宗是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后代,和赵匡胤没有关系!
赵匡胤死后,李煜的待遇就差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就看上了李煜的老婆小周后,常常让小周后进宫服侍他,李煜是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还绿的发光!
每次小周后被赵光义侮辱后,就哭着骂李煜无能,连自己的老婆也保护不了,李煜也是愤懑无奈啊,自己实在没能力保护老婆啊,难道拿着刀进宫去砍赵光义吗,做了我砍不了啊!
所以李煜常常借酒消愁,醉了写诗词发泄心中的郁闷,后来写了一首《虞美人》,结果赵光义知道后,认为李煜还有故国之心,所以在李煜生日那天赐毒酒毒死了李煜,小周后也跟着上吊自杀了,李煜是悲哀的,诗词写的好,只是他做了皇帝,注定了悲惨的命运!
历史上的伟大皇帝或伟大的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有异象相伴,当然,我们并不知道是否为事实
而赵匡胤,这个北宋的建立者,自然也不会例外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翻译过来就是:
后唐天成二年(也就是公元927年),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即河南省洛阳市瀍河桥东,今洛一高附近)出生了,此时,有红色的光芒环绕着整个房间,奇特的香味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散去,他的皮肤呈金黄色,三日还没有还原
赵匡胤是北周周世宗柴荣手下的一个军官,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暧昧
赵匡胤是柴荣提拔上来的一个军官
但是赵匡胤很有野心,这点我想柴荣他不可能不知道,毕竟柴荣算得上比赵匡胤还厉害的明君了
但是为什么又提拔呢?
“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
只能说,柴荣,不想杀你
公元960年1月乙巳,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
历史上的皇上登基后都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作为庆祝典礼,赵匡胤自然也没有例外
大赦天下、定年号、安置百官、告祭天地……
但是中间有个特别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放在安置百官之后,告祭天地之前的“戊申,赐书南唐”
话说你成为皇帝就成为皇帝吧,还赐书南唐干什么?
你说你赐书南唐就赐书南唐吧,干嘛放在告祭天地这么重要的仪式之前?
很JQ的样子
不过我翻了下《续资治通鉴·卷第一》,那里写的是“赐南唐主诏书”
“赐书”和“赐诏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书,指的是信、信件;而诏书,指的则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一个是可以说是属于尚算私人范畴的、平等的;另一个却是完全公开的,具有上对下性质的
明显,这两个词直接的性质不一
按我自私的想法,还是“赐书”比较好,但是如果一定说道理的话,却没有
我认为,赵匡胤对南唐,特别是李煜,应该是有感情的吧?
“帝自即位,数出微行”
“受禅之初,颇好微行”
“既而微行愈数”
去哪里?
南唐经常给北宋进贡,在生日、祭天、打了胜仗……等等的时候,都能看到这些字眼
特别是李煜,继位后更加频繁
怪不得最后仓库都空了,要知道江南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啊!
“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
北宋后期完全是一副重文轻武的面貌,因此有人从这一句话中怀疑是赵匡胤开的头
但我看不是,因为赵匡胤并没有立刻启用那些文人
“乙亥,遣使赐南唐主生辰礼物”
额……这个……
翻遍了《宋史·宋太祖本纪》,我发现,他只给过南唐生辰礼物,其他国家他理都不理睬
此时的南唐,是后主李煜在位
8月15日,即农历的乞巧节,是他的生日
他的生日是乞巧节,怎么想都好怪,毕竟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啊
那么赵匡胤会送他什么呢,真是好期待啊,可惜这里没有写
“必与赵书记偕行”
这是皇太后杜氏告诫赵光义的话
必须要和赵书记(赵普)一起行动
“壬午,赐南唐建隆四年历”——《宋史·宋太祖本纪》
“壬午,始颁历于南唐”——《续资治通鉴·卷第二》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公元963年11月19日,赵匡胤赐给南唐建隆四年历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公元963年11月19日,赵匡胤给南唐颁布了一部历法,也就是建隆四年历
好吧,没什么
但是,你制作出来的历法怎么只给南唐啊啊啊!!!!!
其他国家呢!!!!!
而且,你、你真的确定只给了一部历法而没有其他东西吗……难道没有给定情信物什么的???
难道说,给了定情信物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估计是太过不好意思的东西,所以用历法来掩饰么?
呃呃呃,这个真是……
“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这句话的意思是:陛下(也就是赵匡胤)凭什么能负周世宗(也就是柴荣)
哎呀哎呀,看出来赵匡胤对柴荣的感情啦?
之前的事情是赵普不想让赵匡胤给彦卿名位,但赵匡胤不听,于是赵普入宫觐见皇上
赵匡胤认为自己对彦卿很好了,彦卿不会背叛自己,于是赵普类比
柴荣的确对赵匡胤很好
最后的话,是“帝默然,事遂中止”
“己未,遣使赐南唐、吴越马、橐驼、羊有差”
又赐东西了,呵呵呵……
事实上,南唐从961年起到灭亡,都是李煜在位
“赐南唐羊万口”
赐赐赐赐……
真是频繁啊不是吗?
既然如此,那么谁又说他们在历史上没有感情呢?
而且,只赐南唐
如果没有感情,那么那么多的赐,赵匡胤是吃饱了撑着、钱多得没处用啊!
那么多要用钱的地方!
“十一月,丁巳,赐南唐主诏,具言所以纳洪进之意,且将授旄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公元964年11月丁巳日,赵匡胤赐诏给李煜,具体说了如果投降会怎么样升官进爵,并且会把军权给他(估计可能翻译错了==)
哇哦,在拉拢李煜呢?
谁会看不出来你和他的奸情<( ̄︶ ̄)>
“己巳,南唐主上表乞呼名,诏不允”
呼名,也就是叫他的名字,这在古代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但是李煜却要赵匡胤直接这样叫名,可以说是把自己放在了一种很低微的地位上,造成了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现象
而且李煜用的是“乞”,请求赵匡胤这样做
很委婉的
但赵匡胤怎么能允许呢,我要你,是和我一样的地位!
“帝闻其惑,乃选少年有口辩者,南渡见南唐主,论性命之说,南唐主信之,谓之一佛出世,由是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
好误人啊……但是没办法的吧,毕竟乱世之中,人与人之间是要斗计谋的,像李煜这么一个心性单纯的家伙,是不该生在此时的啊!
“五月丁未,赐南唐米麦十万斛”——《宋史·宋太祖本纪》
“丁未,赐南唐米十万斛,饥故也”——《续资治通鉴·卷第五》
哎呦,好好啊!
李煜,你真讨赵匡胤的喜欢~~~~
其实,南唐饥荒关北宋什么事?
南唐又不是北宋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或许,连棋子都算不上
那么,北宋干嘛赈济南唐?
其实就是因为李煜在啊哈哈哈!
“南唐主煜表乞去国号呼名,从之”——《宋史·宋太祖本纪》
“赐诏乞呼名,从之”——《续资治通鉴·卷第七》
果然,历史上的CP全是悲虐的
以前不同意,这下为什么同意了呢?
“鋹体质丰硕,眉目俱竦。性绝巧,有口辩,尝自以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以献,帝赏其精妙,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习以成性,倘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是说刘鋹长得很漂亮,而性格非常圆滑,很有口才,有一次自己制作了一个戏龙状的珠结鞍勒献给了赵匡胤,赵匡胤觉得很漂亮,便赏赐了好多钱给他,并且对左右说,如果这个心能够用在治国上,那么就不至于亡国了
那么就是说,刘鋹也没有一无是处了,好,那么以后写小说我就知道了
而且刘鋹这个人很有趣,可以用作赵匡胤的一个活宝,专门逗他开心的东西
“帝使从善致书风国主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
赵匡胤想要见李煜,但李煜不肯见他,只不过增加了岁贡
这是第一次拒绝
看来李煜还是以家国为重啊,可能是认为去了那里直接就回不来了
他现在还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啊,一回不来这南唐不就乱套了?
“汝归语元帅,当训练兵甲,江南倔强不朝,我将发师讨之”
李煜,你怎么这样,老不来!
那么,我要发动大兵去你那里了!
到时候,别怪我灭了你的国!
“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如果说他们困兽犹斗的话,那么就李煜他们一家不可以伤害
要打江南了呢……城破什么的
不过真是关心啊,只有李煜不能加害什么的
“江南进绢数万,御衣、金带、器用数百事”
你现在进贡有什么用,赵匡胤还是一样打!
“朕数年前令学士承旨陶谷草诏,比于越南建离宫,今赐名礼贤宅,以待李煜及汝主先来朝者赐之”
虽然多了一个“汝主”,但我相信赵匡胤当时只想把这个留给李煜
李煜还没来就这样想着了,果然是两口子
“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当然要归顺,但还是想要李煜自己自愿归降
我可不想让你受到太大的伤害
“十二月,金陵始戒严,下令去开宝之号”
赵匡胤,你、你,你竟然打我?
好,既然你无情,休怪我无义,我去掉你的年号,我,叛了,豁出去了!
但是,到24日为止,一共围了九个月
为什么那么久还不打?
“军士争脔割其肉,顷刻都尽”
(/□\)
“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
其实太猛了有木有,原来赵匡胤一直认为自己和李煜是一家人啊
一家人怎么能分开呢,不是吗?
“江南国复遣使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
但怎么可能呢?
既然决定了要打,那么就不能后悔!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好、好……好厉害的呢!
霸气测漏有木有!
“若犹困斗,李煜一门,切无加害”
打了那么久,要攻破了,赵匡胤赶紧说,不要伤害李煜
阿咧咧,真是及时啊
“臣负陛下,愿加显戮。若中朝有所诘责,请以臣为辞”
其实我看啊,张洎和陈乔两人比较的话,还是陈乔比较忠心
“始,国主积薪宫中,约尽室赴火死”
李煜怎么会死呢,他很胆小的
而且还要见赵匡胤,不舍得死
“九年春正月辛未,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
且不说只有在见李煜的时候才专门下楼,就说说那个献俘仪吧
献俘仪式将被俘敌酋以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作象征性的告礼,然后在宣德门行献俘礼。
皇帝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
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
侍臣当众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捷报)。
刑部尚书奏告,将某处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
这时,如果皇帝下令处以极刑,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如果皇帝下令开释,侍臣便传旨先释缚,随即宣布释放。
被俘者三呼万岁,再拜谢恩。
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把笏版插在腰带上)舞蹈,三呼万岁。
据说那个“露布”里宣读的是要责骂俘虏的语言
而赵匡胤取消了,就说明他不想更加伤害李煜的自尊心
“煜尝奉正朔,非鋹比也”
是啊,李煜可是我的爱人,怎么能和刘鋹那个家伙比呢?
但是,除此之外,赵匡胤对李煜身边的人可是没有那么客气了
除了徐铉、张洎以外的基本上全杀了
“封李煜为违命侯”
违命侯,违命,这短短的两个字中,有多少辛酸啊
虽然是说李煜不奉命来京师觐见赵匡胤,但是赵匡胤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李煜,你为什么要这么倔强呢?
“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兄弟情什么的不也很萌么?
义胤/胤义
赵匡胤死的时候是50岁,不大不小,正好介于40岁(英年早逝大约是10多岁-40岁)和60岁(算比较长寿的了)之间
关于他的死因,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病死,还有一种是被弟弟赵光义杀死(即“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
病死的说法来自于正史,而被杀死的说法来自于民间野史
虽然说可以的话还是要相信正史,但毕竟正史有他的局限性,当朝的事情史官不能妄论,不然会被杀
所以有时候也要看下野史
野史《续湘山野录》记载: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我只是一个初接触考据的人,所以对辨真假还不是很好弄,以后可能会有一个专门的文来说
后来,《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
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
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
这是司马光给赵光义的辩解,他认为当时赵光义不在,所以不可能弑兄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是不知道的了,至少是现在o(一^一+)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