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常识 > 文章页面

学科大类和学科门类,风水是迷信吗

详细数据 42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国内排名及顶尖学科 科技实力 高考录取线榜单

本文目录

风水是迷信吗人类终极问题:我是谁分析物理学对近代心理学的影响

风水并非迷信。

风水实际上是研究和调整环境中的气场、磁场、氛围、气流以及声音、光线等等很多方面对人的影响的一门学问,打个比方,就像咱们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的人一身正气,平和中正个性爽朗善良,这样的人咱们都喜欢和他相处,就是因为他的堂堂正正的气场,那么环境也是一样,谁都愿意呆在一个堂堂正正——开阔、开明、开朗而又使人舒适的环境里,道理是相同的。

详细数据 42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国内排名及顶尖学科 科技实力 高考录取线榜单

人与环境会相互影响,这一点无论在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风水学说,还是在人类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甚至是我们自身的现实感受,都是颠仆不破的真理。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心理学,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对于心理学的不同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心理学?

这实在是一个比较宏大的问题。在回答它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确定“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与心理学紧密相关,而且是最核心的哲学问题。

授课老师:毛利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我是谁?

科幻片爱好者应该都看过《环形使者》这部影片。影片中,“老乔”为了救妻子,通过时空穿越技术回到了30年前,并联手30年的自己“小乔”,希望一起寻找并杀死未来“封环计划”中的关键人物——唤雨师,从而拯救妻子。但最终发现,拯救妻子的关键在于“老乔”自己,于是“小乔”杀死“老乔”,让一切恢复到正常。

这部影片中其实隐含着一个非常深刻心理学问题。试想一下,如果30年后的你通过时空穿越到现在,希望现在的你和他一起去拯救30年后你的妻子,你是否会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的去帮他?你清楚的知道他是30年后的你,但是如果你没有这30年的记忆,那么30年后的你和现在的你究竟还是不是同一个人?

这个问题或许你一时间还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但可以明确是,无论是现在的自己,还是30年后的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持续存在的、不变的个体,这个概念叫“自我”。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给自己假定一个稳定持续的“自我”概念,那么,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存在?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会一股脑涌出来。

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城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城中阿波罗神庙里的石碑上镌刻了三句神预,被当时的古希腊人誉为是最高智慧的象征,其中有一句是“认识你自己”。

那么人类如何认识自己?

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中,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在问这样一个终极的问题,但研讨至今都没找到正确的或者说自以为满意的答案。

曾经有人问希腊哲学的鼻祖泰勒斯:“什么是最难的”,泰勒斯回答:“认识你自己最难”;后来,被誉为“西方现在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在《道德的系谱》中写到: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定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智者’……”

我们每时每刻都伴着“自我”的概念,但当你真正想去亲近自己时,会发现离自己最远的,可能就是离你最近的那个“自我”的概念。因此,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生的信条和原则。智者都没有找到答案,普通人更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当你看向镜子里的自我时,清楚的知道那是自我。但是,当你试图透过镜子看到自我内心当中那些熟悉而又陌生、属于自我概念的东西,并想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你会发现答案永远都与你隔着一层蒙蒙的面纱,你无法清晰地把它描述出来,只知道它在那里。

可以说,“我是谁”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人,对每个个体来讲这个问题都永恒存在。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隔壁漂亮的小姑娘、瘦骨嶙峋或者肥头胖耳的小男孩?……当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思索,陷入到永恒的迷惑当中。

很多人都去找寻过答案,几乎没有人敢宣称自己找到了,就好比没有人敢说自己找到了上帝、找到了物理界统一的力量。

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找到了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但最后这些人都进了精神病院,个别没有进精神病院的写出了问题的答案,让后来看了这些答案的人进了精神院。总之,对一系列问题的追寻,最终会让我们走向思维的迷宫和死胡同。

但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一系列终极而又虚幻的问题展开的,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围绕着认知的进一步扩张,而认知的进一步扩张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本质、自我的本质以及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有一些人会创造出一个能够帮助自己解决这些答案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大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尽可能地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具有确定性,在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生存,才可以去预期、去计划。

不确定性的东西会让人类感到恐惧,所以大家都喜欢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让我们面前的事物变得更具确定性,从而增强对周遭世界的控制感,促使个人的幸福度上升。但是随着不断地接触新知识、不断地思考,人们发现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反而让不确定性增加了。

这其实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惯性,当人类试图让更多的事物变得更确定时,所作的努力或许能达到这一目标,但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时,都是选择忽略它,把精力放在认为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上,去解决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解决不了,就再去学习,去获得更多经验。

但更多的人用来解决不确定性事物时的方法是拥有一个虔诚的信仰,也就是创造出一个譬如上帝或者类似于上帝的存在。

这是因为人类个体的大脑发育使这个世界变得非常不确定,但人类只能解决极少部分的不确定性问题,绝大部分难以解决的不确定问题仍然困扰着人类,会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不幸福,所以当遇到无法解决的不确定性问题时,就把问题抛给无所不能的存在,这样问题就有了确定性。

人类具有思考能力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存在”……大家可能想,追寻这些深奥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哲学家做的事情吗?其实并不是如此。

了解心理学的人肯定知道,心理学整个庞大体系的核心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几乎所有心理学的研究或者思辨,最终都会指向这些问题中的某一个或某些个。找到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是心理学宏大体系最核心的追求。

从人类祖先第一次从树上跳下来并拥有了自我概念的那一刻起,心理学就诞生了。

人类开始关注这个世界,试图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试图找到这个世界内在的本质,以及试图把自我和着世界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认为自己是这个星球高高在上的存在,主宰着这个世界。

但我们真的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吗?还是说我们其实只是和其他生命一样,偶然出现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是银河系中无数石块当中一个偶然出现的普通生命形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和那些一起生活在这块石头上的其他生命形式有什么区别?是什么让我们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和其他动物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我们同样也受控于一个更高等的存在,也是一个可怜的物种。

伟大的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Dame Jane Goodall)用了近50年的时间在野外观察野生动物,并总结出这样的观点: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任何清晰的边界可以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分开。

由此可见,我们没有找到真正能把人类定义为高高在上的东西。每个物种都是进化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暂时的优胜者,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那些我们认为能够定义人类本质的东西,譬如语言、使用工具等,其他物种或多或少也会存在这种能力。

所以说,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处于进化树上不同分支的顶端。我们拥有双脚可以行走,但是我们没有翅膀可以飞行,我们拥有聪明的大脑,但面临狮子老虎这些猛兽却无法真正的生存。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

但也有很多人不解,如果人类和其他动物没有差别的话,为什么人类能够统治这个星球的物种?

从表面来看,我们确实支配了这个星球上的很多物种,但最近小小的新冠病毒就给人类带来沉痛一击。所以说,人类会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弱小,但同时人类也比自己想象中更加自傲,人类对这个地球做出了其他动物35亿年都无法做到的毁灭。

而能够做到这些,依靠的是我们的大脑。正如荀子反驳柏拉图的话:“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是人,不仅仅是直立行走没有羽毛,还有更为重要的思辨能力,即思考能力。

历史长河中,动物的大脑一直被自然禁锢,直到现在,绝大部分物种的大脑依然如此。只有我们的祖先在两三百万年前获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具”——大脑中的前额叶。

前额叶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只有两三百万年的进化史,它是人类发育过程中成熟最慢,且随着年纪增长退化最快的部分。人类一般在十二三岁时前额叶有一定的发展,十八九岁基本成熟,大概从三十岁开始退化。也就是说,三十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巅峰时刻,这时候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控能力等都处于你一生当中最佳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前额叶没有进化出来前,人类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只是对眼前事物进行本能反应。但自从人类拥有了前额叶,人类就获得了高级思维的能力。

什么是思维?思维不仅是对眼前事物的反应和加工,也是对不在眼前事物的想象和思考。换句话说,前额叶使得我们的大脑能冲破当下的禁锢,把思想无限延伸到时空之外,思维所在之处就是你能够思考到的东西。这让人类的思维不再仅限于当下事物。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说过,思维者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最美丽的花朵,从而形成自我的概念,拥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自我概念串为一体的能力。

或许在没有思维之前我们并没有自我的概念,当我们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统一串联时,就真正拥有自我的概念,也即所谓的思维能力。

所以说,当人类有了“辩”,即思考能力时,试图去了解“我是谁”时,也就有了心理学。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是这个星球最古老,也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学科。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围绕着心理学的最核心问题展开的。

整个西方的思维、文明和技术的发展,其实都属于对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大道”或“规律”的追求。从泰勒斯到毕达哥拉斯、赫拉吉勒特、亚里士多德,以及混沌大学吴国盛老师增加的游牧文明的宗教信仰,你会发现,对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中,整个西方文明体系其实就是对于古希腊最初的哲学思辨的传承。古希腊哲学的传承使心理学在整个西方文明体系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传承地位,并逐渐传承到今天。

东方文明的传承也是集中于对“大道”的传承,只是我们对于“大道”的追求只局限于当下。尽管我们很难像西方文明那样找到一个非常明确的系统,但你会发现东方文明的传承也是有一些重要的主线把它串在一起的,从上古神话到王阳明心学再到现在,整个过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比较明确的主线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在努力使心理学体系变得更加宏大、稳定。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确切来说,科学心理学仅有150多年的历史,相比用哲学思考“我是谁”,科学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找寻“我是谁”。

如今,绝大多数人把心理学当作一种工具,按照中国的话来说就是“术”,试图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把心理学视为“术”并不严谨,因为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只有150多年,并没有足够成熟的体系和足够完善的证据,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而我们理解与学习心理学或许更重要的是需要从“道”出发,即了解心理学的思维模式、思维手段、思维方法,当我们逐渐建立起来心理学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框架,或许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去认知这个世界和了解自我。

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你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是有限的。生活中那些号称上一堂课或教一套方法就能成功、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大多数都是不靠谱的。这并不是说在那里学到的工具是错的,只能说那些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并不是正确的。

在科学心理学近150年的发展过程,有三个“大胡子”为科学心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个大胡子是“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他认为如果可以把外在的客观物体分成一个个元素并进行客观测量、推演,那么人类同样可以把自己的思维用这种方式进行推演。因此,他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心理实验室,用科学的手段试图把人的思维离散化,将人类抽象的主观心理过程变得可测量、观察、研究,标志着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

他的这种思想在他1874年发表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本书中有着体现,这本书的发表也预示着整个科学心理学中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第二个大胡子是威廉·詹姆斯。他对人类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当他得知冯特的观点后,就跑到德国向冯特学习。但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他觉得他无法认同冯特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冯特这种构造主义太过简单粗暴,会丧失心理学许多固有的东西。

几番争论后,他回到美国写了一本叫做《心理学原理》的书。威廉·詹姆斯表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该只局限于实验室内的测量研究,还要通过人类外在行为的客观研究,去反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机能及意义等。这一观点被他定义为“机能主义”,如今大部分心理学家都是机能主义者。

第三个大胡子是弗洛伊德。1886年,他在维也纳医院工作,一天,他发现同事约瑟夫·布鲁尔用聊天的方法给一位病人治病,而且病人聊完天出来之后病症减轻了许多,非常高兴地走了。从那一刻,弗洛伊德仿佛看到了一条铺满金钱的道路,他知道他自己非常健谈,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以后可以靠聊天的方式治病。

于是,他发明了一种“自由联想”的方法,并且在1990年写了一本名为《梦的释意》的书,这本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心理动力学派的诞生,也为后续长足的发展做下铺垫。

尽管从人类有意识时就出现了心理学,但是直到我们把现代的生物学和物理学相关的实验技术应用到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并试图寻找“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证据时,科学心理学才出现,我们才真正拥有解释人类复杂心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确切的证据。

什么是心理学

在浩瀚如烟的人群中,试图发现每个独特的自我远比试图理解宇宙中遥远的星系还要困难。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似水年华》这本书中说:“理解人类的行为甚至与理解整个宇宙星系一样复杂。”星系离我们很远,人离我们很近,但是当你去观察离我们很近的人甚至观察自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自身或者周围人的理解,甚至还不如你对遥远星系的理解要来得多。

随便找个书店,看一下心理学分类框架下的书,你会发现大家对心理学的概念似乎就是“科学算命”,能够看透人心,只要对方站在你面前,你就能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所以很多人试图学习心理学是想把它当作工具,以应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看透人心,心理学家对任何一个陌生个体的判断并不比一个普通人通过经验或者直觉作出的判断的更加准确。

那么,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约翰·斯图尔特对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精神过程基本规律的科学;威廉·詹姆斯对心理学的定义是,关于精神生活的世界;Gazzaniga对心理学的定义是对心智、大脑和行为的研究。

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心理学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子学科,彼此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

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介于社会学和生物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分为“实验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两种。

实验心理学中,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我们的大脑,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本身,发展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内在本质特征以及外在行为,社会心理学则研究人类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行为。

临床心理学独立于实验心理学体系之外,是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应用到实际中去帮助人的学科,也正是心理学“术”的部分。

总的来说,心理学不同的学科是分别从不同的水平上去研究人类个体内在的思维过程,一般是从个体内部到个体整体再到群体,且在这三个水平上又加入了时间、对错、正常和非正常的维度,如此一来,科学心理学的体系变得相对完善。

与科学心理学相对应的是江湖心理学。

像大家熟知的算命、占心术、读心术、人格等等,都属于江湖心理学。江湖心理学只是相对于科学心理学来讲的一个概念,但并不能说江湖心理学一定是错的,它只是不科学;我们所说的科学心理学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它是科学的。

因此,科学和江湖并没有对错之分,正如“二分法”,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都是独立的。

哈佛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曾说:“如果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那些自己曾经非常了解的事物面前感受到笨拙和无知,那么再没有比心理学更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科了。”

随着大家阅历的增长以及心理学知识丰富,你会发现,如果用孩童般纯净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你会看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精彩的东西。

课后解答

问题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类的孤独本源在哪里?

毛利华:这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回答,但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的话,人类的孤独感是来自于对内心的探索。

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个问题:狗会孤独吗?也许它的行为和表现看起来孤独,但是内在的孤独感也许跟我们人类所体验的并不一样。

人类是一个社会性群体的动物,我们跟其他的社会性群体的动物是一样,我们也需要在一个群体当中找到同类,并依靠同类的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和社会性群居的动物没有任何的差别。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机叫作被认可动机,也就是融入群体,被群体接纳的渴望,而一旦无法达成这种动机的目的,那么就会感受到一种负性的情绪,也就是低落,退缩与孤独的感觉。

但是对于人类个体来讲,我们更加注重本质的东西,我们不仅是要依赖于群体的力量去生存和繁衍,更重要的是我们会依赖群体去动态地创建自我概念。从某种意义上看,所谓的“自我”其实是我们所从属的一个又一个的群体。

大家在学习心理学时应该会碰到相似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自我概念其实是我们大脑创造出来的一个虚幻的、并不存在的概念。那么大脑是如何去创造出这个虚幻的概念,又是如何让我们确切感受到这个虚幻的概念?

其实,它是建立在一系列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外在客观存在之上的,譬如我们所从属的群体,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和其他人的差别,等等。

当我们有了自我的概念之后,“孤独感”就会存在。因为当我们缺乏足够多的定义自我概念的群体时,自我概念就会变得不再圆满,而这种缺憾会让我们试图去寻找补足自我概念的东西,寻求更多的社会群体并融入其中,从而完备所谓的自我概念;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会产生“内在孤独感”,这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孤独。孤独是一种行为,而孤独感是一种内在的认知过程。

问题二: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学习心理学上有什么差异?

毛利华:宏观上来讲,“心理学”这三个字是非常宏大的体系,涵盖了所有对自身和对这个世界的探究,人和世界所有的关系都可以被纳入到这个庞大的体系之内。

虽然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来源于哲学,但是我个人认为,哲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是一个真正能够涵盖万世万物、涵盖人类作为一个主体去思考认知这个世界最本质的学科。

心理学本身没有文理之分。文理之分是人为区隔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理之分是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分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套体系,这具有误导作用。文理之分也许在当时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对人类了解知识、发展知识,甚至对每个个体自身的发展都会产生局限。

我个人一直认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可以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在心理学这个领域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即使你是文科思维的,但只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就可以很好地研究心理学。所以文理之分对于心理学这个学科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

问题三:现在整个心理学学科中最领先的研究集中在哪个方向?

毛利华:是大脑。早在几十年前,我们就把大脑引入研究视线,开始尝试把人类所有的思想都还原成一个原有的物质,也即“还原论”。从那一刻开始,心理学所有的研究就跟大脑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讲,大脑称为心理学整个体系的最核心的研究对象。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动物的心理,比如研究老鼠。后来慢慢开始研究人类的行为,拿人做问卷或者做实验。

尽管有关人类思维过程和行为的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但是关于人类的自身的行为的内在的本质,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证据还是少之又少。因为我们抽象的主观的思维过程很难用这种科学的、量化的、客观的手段去测量,也很难由此得出科学的答案。

但是直到我们开始把大脑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核心,且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更准确地去研究人类大脑的活动,这才带来关于人类行为和内在思维突飞猛进的变化。

所以说,目前从宏观上来讲,最前沿的东西很多都是围绕着大脑来进行的。而且最近几年关于大脑的知识和研究技术、研究手段也越来越多,未来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会越来越丰富,找到更多支撑人类内在心理学的证据。

分析物理学对近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着长久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长久的过去”是指心理学正式诞生之前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而“短暂的历史”是指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事实上,有关人的心理的研究从古希腊早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那时的心理学还被包含在哲学之内。例如,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体现了对于个体心理的关注;柏拉图将人类社会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亚里士多德出版了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与心理学有关的专著《论灵魂》,等等。

尽管在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各位先贤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人的心理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却始终披着“哲学”的外衣。直到1879年,心理学史上一件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以后,心理学走进了科学心理学时期,冯特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普通的专业,作为一个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直至现在仍被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大众并不知道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甚至把民间的一些“算命”、“看相”等也归入心理学的范畴,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1

心理学不是心理咨询

但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

相信学心理学的人都遇到过以下场景:你的同学或朋友充满好奇地问“你的专业是什么呢?”,你回答“心理学”,接着Ta会用充满惊讶的语气问出你没法回答的一个问题,“啊!心理学,厉害,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这可算是是普罗大众对于心理学最深的一个误解了,认为学心理学就是揣摩别人想什么,或认为“心理学=心理咨询”,认为所有学心理学的人将来都会选择心理咨询的行业;或者受到美剧《Lie to me》等的影响,认为所有的心理学从业者都会分析“微表情”和变身“人肉测谎仪”……。

明确 这个地区,英语舞台剧 英语绘本全部属于学科培训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