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常识 > 文章页面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说 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偿还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以及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佛教十二因缘什么意思 谁能解释的 详细一点 谢谢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佛说 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偿还

概述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亦即坚持佛教四圣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思四谛理,离诸杂念。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知:学会觉知自己。

⑧正定。禅定分为两种:

第一种:心是“一”,所缘是“一”,心与所缘在一起,然后禅定次第生起。重点放在所缘。

第二种禅定:心与所缘是分离的,心执行的职责是知者、观者。(这样的禅定仅仅存在于佛教!)重点在于及时知道“心跑掉”。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圣谛百度百科-八正道百度百科-十二因缘

佛教十二因缘什么意思 谁能解释的 详细一点 谢谢

十二因缘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南传上座部对缘起的解释:

1.缘于“无明”(贪、嗔、痴等烦恼)而产生“行”(造作诸业)。

2.缘于“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业识)。

3.缘于“识”(业识)而产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于“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5.缘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触”(外境接触)。

6.缘于“触”(外境接触)而产生“受”(苦、乐的感受)。

7.缘于“受”(苦、乐的感受)而产生“爱”(对境生爱欲)。

8.缘于“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取”(追求造作)。

9.缘于“取”(追求造作)而产生“有”(业因完成)。

10.缘于“有”(业因完成)而产生“生”(在受于身)。

11.缘于“生”(在受于身)而产生“老死”(未来身之老死)。

说一切有部对缘起的解释: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2.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5.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6.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7.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

8.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

9.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10.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11.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未来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12.老死,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大乘佛教对缘起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几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指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没有这十二因缘。从深层次的禅定中观察,色即是空(空性亦名如来藏),空即是色,十二因缘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在这一层次上,既然它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去穷尽或者消灭它们了。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和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图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心 慧解脱篇 六 四圣谛 八正道与十二缘起之关系 无量光明佛教网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